“不出门就能看病,在疫情期间尤其方便,我按医生说的吃药,现在感觉好多了。”12月28日,因高烧发热线上咨询用药事宜的吴先生在高州市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的回访电话中说道。自“新十条”政策发布以来,城市疫情正加速蔓延至农村。高州市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发热咨询人数从12月19日的11人次,上升至12月25日的156人次,短短一周增加了十几倍。尽管如此,该院仍坚持提供免费发热咨询服务。
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三级甲等医院”,高州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竞争力位居全国县域医院前列。面对本轮疫情冲击,依托于互联网医共体的打造,通过“医疗健康+互联网”构建村医、村民服务“双闭环”,建立扎实稳固的“县镇村”三级健康服务体系,以及应对危重症病人高质量储备的医疗资源,高州市人民医院正织密筑牢防控农村疫情的健康保障网。
统筹调配医疗资源 应对疫情“冲击波”
“发热门诊患者平常每天50人左右,12月26日前后已上升至500人以上。”高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黄春明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医院的发热患者数每天都在增加,发热人群包含学生、返乡人士以及上班族,“以上人员有一个共同特点,需要社交或人员聚集,因此感染几率大。老人、儿童比例也比较高。”截至12月28日,单纯由新冠病毒引发的危重症病例数量为零,但是基础病重症伴新冠病毒感染的有29人,其中重症病人65%是由村镇转诊上来。“目前医院的医疗服务尚能满足就医需求。”黄春明补充道。
夜间,高州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患者排长队
“药品供应还是很紧张。”该院在疫情政策放开之际已储备了三个月的药,包括退烧消炎药及抗原试剂,但目前看来还有缺口。医院层面认为,缺药的主要因素与群众的恐慌心理密切相关,导致盲目囤药,挤兑医疗资源,造成浪费。医院的相关专家认为,实际上,一些轻症患者多喝温水、吃常规感冒药即可恢复,但若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血氧饱和度低等情况要及时就诊。
治未病也是防疫的一剂良方。在中医科专家的指导下,该院饭堂此前每天熬煮中药免费供应给医护人员及发热患者,两天内为职工、发热门诊患者等免费发放防疫中药汤剂8524瓶。但是由于中药材供应不足,难以采购,目前该院的惠民汤剂只能暂停供应。
“院内的医疗资源将主要优先向发热门诊、重症病区以及急诊科等涉及危急重症患者救治的科室供应。”面对当前情况,该院正在加强动态管理,以尽可能做好医疗资源的合理调配。
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面临同样的难题,该院医护人员已有过半感染,尤其是儿科、五官科等与患者及家属接触率比较高的科室。但整体的医疗救治正在有序开展中。
高州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救治工作有序开展
“有序”的背后,是医院全院“一盘棋”的统筹布局。为保障门急诊和临床急危重症患者的手术,该院对医务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如为应对胸痛中心的急诊心脏介入手术,统筹安排心血管内科3个病区在岗的核心专家统一排班,消除了部分医生“减员”的影响,保障了紧急手术的正常开展。另外发热门诊及急诊室也动态排班,弹性调动其他科室人员“支援”最前线,以满足患者增加的救治需求。
聚焦新冠重症救治 不打无准备之“仗”
“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接下来的一波农村疫情高峰,高州市人民医院已经做好了应急预案,为了打赢这场“硬仗”,正紧密地准备“军火”。
一是针对发热门诊。该院预计发热患者于高峰期会翻倍上升至千人,到时可启动第三门诊,即利用之前开设专家门诊的两层楼接诊发热病人,以免到时患者排长队、增加交叉感染机率,目前已经完成场所改造。
二是重症收治问题。12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有关情况,并指出当前的防控工作重点是保健康、防重症。在广大农村,提升县域医疗救治能力是其中的关键。
重症医疗资源储备方面,按国家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要求,县级医院要在12月底完成综合ICU监护单元建设和升级改造,县级三级医院确保用于感染新冠病毒的各类重症患者治疗的综合ICU床位数量不少于本院开放床位总数的4%。
为了应对危重症病人的增加,高州市人民医院正在有序开设可转换ICU床位。记者了解到,该院在原有的外科ICU、心脏外科ICU、内科ICU“三大ICU”的规模上,12月12日起在感染内科大楼独列一层设立“阳性”重症专区,用于收治基础病重症伴新冠病毒感染,并加快新大楼卒中ICU病房的装修,以尽快投用。此外,该院做好了其他病区转化为重症病区的预案,根据疫情及重症患者需求,可以迅速在呼吸内科、神经内科以及肾内科开设独立重症病区。
高州市人民医院ICU病房
截至目前,该院实际开放床位共有2600张,其中现有可用ICU床位104张,现有可转换ICU床位104张,可供新冠重症患者的综合ICU床位合计208张,占比8%。
作为县域医疗的龙头,县级医院挑起了治大病、重病的担子。目前,高州市人民医院正在进一步加强内科医师转换为重症医师的培训,应对下一轮重症患者的需求。该院急诊科坚持免费120出车服务,保障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依托互联网技术 实现“县镇村”三级分诊
“医生,我可能感染了新冠病毒,发高烧39度,全身骨头痛、喉咙痛,要怎样吃药?”现年40岁的吴先生于今年12月初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心脏支架植入手术,如今高烧发热的他不清楚术后每天常规服用的抗凝药能否与退烧药同时使用,便在12月27日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原来的抗凝药不能停,退烧药可以选择对乙酰氨基酚片,两种药物相隔4个小时以上服用就可以。”医生接到吴先生的咨询后,不到10分钟就作出专业回应。
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咨询
“不出门就能看病,在疫情期间尤其方便,我按医生说的吃药,现在感觉好多了。”第二天,吴先生在回访电话中说道。
“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重病不出县”,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高州市人民医院于2020年牵头打造高州市互联网总医院,建设互联网医共体。通过互联网技术连接全市,32家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互联网医共体基层单位;439个村卫生站(室),作为互联网医共体底网机构,接入互联网总医院平台,实现全市镇村全覆盖。
高州市人民医院互联网总医院
“我们为每个行政村卫生站都配备了互联网医院终端机等设备,让优质资源下沉,共享三甲医院的专家。”该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终端机可以进行远程会诊、指导分级诊疗、远程培训村医等,还能通过大数据平台对村民进行健康管理,推动首诊在基层的落实。通过“医疗健康+互联网”构建村医、村民两个服务闭环,建立了“县镇村”三级健康服务体系,实现分级、分层、分流诊疗。当前,高州市镇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占比86%,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倍;乡镇医院住院人次占比39%,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3倍。
根据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事务中心发布数据,2021年高州市县域内住院率达到96.4%,县域内住院率和综合服务能力连续七年在全省57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有力守护县域内群众的“健康大门”。
高州市人民医院还在全国首创“互联网+党建+村医通”,将健康预防关口前移至农村。全院43个党支部分片“承包”全市23个镇439个村,以“党员+专家+村医”的模式在每个村委会建立一个“村医通”微信健康群。目前已覆盖全市439个行政村的26万户乡村家庭100多万村民。
“‘村医通’实现日常在微信群免费问诊、健康宣教等,做村民身边的医生,让村民‘小病不出村’。”该负责人表示,本轮疫情期间,“村医通”通过在线指导村医接诊新冠患者,并为村民科普如何居家隔离用药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