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于未然 PETCT可觅细微踪迹
   发表日期:2025-04-18 15:49:40

4月中下旬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为积极响应今年“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主题,高州市人民医院肿瘤专家聚焦我国发病率前五的癌症(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乳腺癌),为群众送上“防癌”干货。

肺癌,男性高危,早期信号需留意。早期征兆有刺激性咳嗽,阵发干咳,常规止咳药无效;痰中带血丝或少量咯血;声音嘶哑且发展迅速,常规治疗无好转;持续胸背疼痛。男性、长期吸烟者及职业暴露人群的发病风险高。专家建议,高危人群≥50岁,每年1次低剂量螺旋 CT;普通人群可每2至3年筛查一次。

结直肠癌,症状隐匿,需关注排便异常。早期症状包括,便血或脓血便,血色鲜红或暗红;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交替超过3周;部分患者腹痛或腹部触及肿块。男女均有风险,男性略高,50岁以上需警惕。一般人群≥50岁每10年 1 次肠镜;高危人群提前至40岁,每5年1次肠镜。

甲状腺癌,女性多发,颈部肿块是关键。颈部肿块是较为典型的症状,这些肿块质地较硬,活动度差,并且增长速度较快。当肿瘤压迫到喉返神经或食管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的情况。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中青年女性居多。童年放射暴露或有遗传病史的高危人群,需定期甲状腺超声检查。

肝癌,男性为主,与肝病密切相关。早期症状多样,表现为不明原因消瘦乏力、肝硬化加重、持续低热或腹泻等。肝癌的发病群体以男性为主,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以及长期酗酒的人群患肝癌的风险较高。专家建议,高危人群≥40 岁,每6个月进行1次超声+血清AFP检测;肝硬化患者需更密切监测。

乳腺癌,女性头号杀手,需关注乳房变化。乳腺癌早期征兆有乳房无痛性肿块、乳头溢液或内陷、皮肤橘皮样改变。在发病群体上,女性占绝大多数,且 45-54 岁是乳腺癌的发病高峰期。专家建议,女性≥40 岁,每2 年1次钼靶检查+每年1次乳腺超声;高危人群(家族史)提前至 30 岁。

癌症早发现早治疗能显著提升生存率。高州市人民医院专家呼吁,公众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筛查计划,践行健康生活,用科学手段防癌抗癌。

如果在筛查中,发现患上癌症,该怎么办?专家建议,应尽快到正规医院的肿瘤专科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专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目前,被业界誉为“查癌神器”的数字化高端医学设备PETCT已在高州市人民医院投入使用,只需一次全身扫描,即可窥见微小病灶踪迹。它能够检测出绝大部分癌症,比如脑癌、子宫颈癌、结直肠癌、食道癌、头颈部肿瘤、肺癌、黑色素瘤、胰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等等。而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判断肿瘤有没有转移,转移到什么部位时,更需要用PETCT检查,因为它是一次检查,可以全身显像,看看各部位是否出现转移,转移到哪里了,转移的程度是怎样,辅助评估病情,进而促进治疗。